前陣子友人「黃藥師」給我玩一個「提名遊戲」:用10天發10個帖說說影響我的10個專輯。雖說「No explanations, no commentary」,不過自問是個悶騷的人,花幾天時間一直思考,以下10個專輯,忍不住在痞客邦網誌說說。真的,這10個專輯實在開闊了我的聽歌領域。
從小學到中學,我哥帶來很多CD跟錄音帶在家中播很大聲來聽,而我是「別無選擇」下,他播什麼便聽什麼,他大致聽張學友跟BEYOND(還有我爸也喜歡帶歌神的演唱會的LCD來播)。漸漸長大,對於他本身是實力派,但不是唱跳歌手,看他91、93、95年的演唱會專輯一直感到還不如他只站在舞台上唱,後來的<拉闊音樂會>系列,或者<喜樂無疆界>、<愛與交響曲音樂會>還有<活出生命LIVE演唱會>等印象分都比那三年的演唱會好。不過,個人最喜歡也首推的,還是<友個人演唱會1999>。
關於這演唱會的評論,前文<歌神與紅館>有提,在此不作多累贅了。傳送門在此:
https://writingfair.pixnet.net/blog/post/177858828-%e6%ad%8c%e7%a5%9e%e8%88%87%e7%b4%85%e9%a4%a8
他倆可說是屬於上世紀90年代的集體回憶,影響有多大?「剁 open you into two pieces!!」聽軟硬天師在商台教「英文」外,多少搞鬼、多少笑料,打電話整人,對於70-80年代出生的香港人實在絕不陌生 (只是沒想到有台灣朋友連硬天師的楝篤笑也有看才驚訝),當年只有他倆會在電台開咪這樣玩。還記得我哥在深夜都開著收音機,我也戴著半邊耳機跟他邊聽邊笑;還有大我哥幾歲的表姨,移民搬家到波士頓,亦不忘找方法收聽香港商台,聽他們胡說八道。之後他們更惡搞到再推出<廣播道Fans 殺人事件>這第二專輯,還自己親自作詞,惡搞、搗蛋、言之有物都有,就連《廣播道Fans殺人事件》的舞步,我還記到今日。
想說的,當年還沒有PS,這「雙猛男」照如何配上去到幾可亂真?而這專輯裡的《愛式》,我仍聽著細嚼著...
作為BEYOND歌迷,家駒時代的歌雖說都有聽過(主要還是我哥帶來一堆的錄音帶),但正式當他們粉絲,還算是後家駒時代開始。要追買他們的專輯不難,唯獨這張最難最講緣份,因這專輯裡的每一首歌,不止是被人翻唱之餘,而且是那年代的地下樂隊各自重編BEYOND的歌所推出的。
1998年,正值BEYOND成團15周年,BEYOND本團剛推出<打不死>EP,但曾簽過他們的唱片公司都推出精選專輯,打算趁勢賺一筆,但說實在,像這樣的精選買來卻沒什麼意義。而這「15周年」到底是當年發行量不多?還是同期實在夠多精選專輯在搶銷量?這專輯吸引我多時,但跑遍多家唱片店也找不到其蹤跡。之後一次在太子某唱片店找某日版初回限定盤,卻同時終於發現這專輯。還記得,唸高中時零用錢不多,卻毅然將那日版初回限定盤連這專輯也一併買了,結果是花300塊左右,卻需一段時間吃土了。
藉這專輯,發現那年代的地下樂隊可有這麼多,不走主流市場下不乏有實力的樂隊,也明白當年的「阿龍大」何以受到商台追捧。必須說,「阿龍大」跟LUXURY 所重新翻唱的 <夜長夢多>跟<情人>,仍是我手機的MP3中不時翻聽著。可幸的是,廿年後香港仍有地下樂隊,讓人見到的媒體渠道多了,已不太需電視台、電台等傳統媒體來擴闊、發掘其知名度,新一代的樂隊自有新一代樂迷跟隨。
廿多年前的哈日,不再是因為我哥,而是朋輩的同學影響。先是酒井法子,後來更追聽深田恭子跟宇多田光的歌(沒錯,深田恭子廿歲前可出過好幾張單曲跟專輯)。不過最著迷的,還是這當年最當紅的跳唱女團,從2000年解散、限定重組、正式重組到今日名存實散,仍在不時關注著。
這專輯不是第一張買她們的唱片,但肯定是第一張日版,也是燒大錢近乎花光一個月的零用錢開始(此舉可持續了三、四年左右,真的有破產危機XD),但忘了是否當年在太子買的就是。
高中那兩年,每天總會買幾份報紙跟雜誌。為的是同為追日星的同班同學。松隆子、ELT 、GLAY、L'Arc~en~Ciel等新聞消息一旦出現,就是報紙雜誌被分屍的時候。那年代,跟今日哈韓的程度可謂不相伯仲。
自從1998年的世界盃(世足盃),這位拉丁歌手從此打開我聽歌不止於港台日這亞洲領域。拉丁音樂的強勁節拍,發現原來不止只有搖滾樂能吸引到我。也因為這專輯,開始令我有「喪聽」的欲望跟壞習慣,一直聽到膩為止。一首非主打<You stay with me>,仍然令人回味。
不過,《Sound Loaded》這專輯以後,歌路轉變,除了<Jaleo>以外,真的聽不下去。
當年安裝了收費電視,多了MTV這電視頻道可以看,剛巧給當時MTV力推的Bon Jovi所迷倒。當時的<It's my life >跟 <One wild night>可謂是洗腦般的重播再重播,沉睡了(?)的搖滾樂靈魂被喚醒以外,更令我變成「吸血鬼」,不再滿足於只喪聽Bon Jovi,還要繼續找令我持續亢奮的搖滾樂。
沒多久,LP這專輯橫空出世,完全滿足我這「搖滾吸血鬼」喪聽的欲望。應該是喪聽了兩年吧,一天總要聽一次<Somewhere I Belong>、<Faint>、<Breaking The Habit>、<From The Inside>還有<Numb>才滿足。往後十多年,LP跟Bon Jovi所推出的專輯跟歌,也讓我一聽再聽。還有Muse,提供了新血給我這「搖滾吸血鬼」喪聽。
聽他的歌,應說是自《Robbie Williams - Greatest Hits》開始,集他最當紅的歌之大成,到今日仍在聽這專輯裡的歌。不過要數對我最有意義的,反而是這專輯,在於<Morning Sun>的歌詞不時提醒我人生意義、加上<Bodies>、<Superblind>編曲上的大器氛圍令我印象深刻。尤其後者,是上年放進了19G的MP3到新手機裡,隨機播放時才發現還有<Superblind>這首好歌。
自1996年,歌神的《愛與交響樂曲》開始,香港管弦樂團不時與當紅的香港歌手合作,當古典與流行音樂結合,可謂帶樂迷聽出一種引人入勝的境界。李克勤跟香港管弦樂團這第二次合作的演唱專輯,可謂更「玩」出另一種層次出來。玩的可不止是對他的經典金曲上重新編曲,演唱會上找來的「外援」跟香港管弦樂團合作,更令一些歌曲帶來另一種生命力。幾種音樂風格,都玩出一種別出心裁的味道來。
聽過這專輯的<回首>、<護花使者>、<飛花>還有<大會堂演奏廳>,你會發現當流行曲跟交響樂聯乘多年多次,原來還可以這樣玩的。
題外話,當交響樂跟搖滾樂的結合,更令亢奮度有幾何級數的提昇。先是《安康演唱會》,<讓愛>跟<活在當下>的連曲編排上,初次交響樂跟搖滾樂的結合可用「驚艷」來形容。但最好的例子,是親身看過黃貫中在2012年的《Paul Wong Rockestra 演唱會》,雖不是跟香港管弦樂團合作,但更肯定「交響樂X搖滾樂」是對中我這「搖滾吸血鬼」口味。可惜的,是一直未有現場錄音專輯推出,要看只能在「YT」看歌迷用手機拍的現場版本了。
成年十多年,原以為聽歌已不再受我哥影響,也以為自己沒聽了J-POP多年,應該也對新興的K-POP沒興趣聽。哪想到,2014年竟會再受我哥影響去聽K-POP,更是同樣愛聽這跳唱女團?
這女團的團名,既跟BEYOND同樣有「超越」的意思,當年的<上下>逆行之舉,也不負EXID之名。這專輯的<春夏秋冬>既像描述這女團經歷過種種高山低谷中如何互相扶持,率智後來患上甲狀腺功能亢進症而休養時,隊友在首爾的巡迴音樂會演唱這歌時突擊加入一起唱這歌的那一幕,仍然叫我非常感動、印象深刻。這專輯第十首的的<春夏秋冬>本身,也有非常不俗的耐聽度。
上年拆夥,今年正式解散,曾經迷惘過K-POP還有什麼歌什麼歌手值得聽下去?可幸,近來有SJ的 <Black Suit>還有少年的太妍的個人單曲,令我繼續有一直喪聽的意欲。
想起廿多年聽歌的日子,不得不承認我哥對我聽歌的影響是意外的大外,在想這十個專輯的時候無意間也發現,聽的歌手跟樂團,好幾個都是1983年,即跟我出生那年份有關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