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有一個異度空間,可以在每年特定日子讓每個歲數的我(們)聚在一起玩、一起傾談的話,我會只列出一條規定:就是年輕的必須聽從年長的自己的忠告或建議去做,尤其是人生重大抉擇上。在於,多活了幾年的自己,所遇過碰的錯誤、後悔、挫折,別讓年輕的自己「重蹈覆轍」。
這個,廿年前的我已經有這念頭。
廿年前的我呀,其實不用怕捨不得中學時認識的同學,因為廿年後那些中小同學依然有聯絡,而且是仍然熟稔那程度。所以,趁18歲剛重考完會考,趁對古文還有一定認知、熱情、求知欲,學習能力還沒生疏前,便去台灣讀書吧(別浪費時間硬讀預科了,同一筆學費倒不如跟家人要錢作大學學費更好更省)。
不用怕台灣陌生,相反你絕對會愛上這地方;也不要怕前路漆黑一片不要怕迷惘更不要被嚇倒,你的性格關係還是倒頭來隨遇而安;也不用寄望你考上研究所:4年大學的自我探索,已很清楚自己能力、優缺點跟個性。當眼見身邊人讀碩士時的煎熬還有前路,還是算了。若能在台灣更找到工作生活,你或許比香港的你更強一點。
但,不一定硬要一心一意非選中文系不可。一來,大一開始你會發現那裡給的不是你想要想讀的;二來,讀一個實用有技能性學系再副修中文也可(如果你能克服自身粗線條學習能力的話)。我知道,那時候的你,動不動都能一揮而就,寫一堆東西出來,所以一直以為讀中文系能更進一步改進自己...
不過當年跟你一同入學的同學,你會發現,位位實在都是「奇人異士」,而這觀感一直沒變:有好幾位畢業後不意外的當老師當編輯,但有同學當了網路作家、有同學在人資、會計或法律發展、甚至有同學還當了電影公司老闆。更重要是,你有幸見證著這學校中文系新舊世代的交接時刻。單是從第一代學長姐的老師身上感受到那年代的人情味,在外間已難以再接觸到了,這是你這四年學到體會到的珍貴之處。
還記得那一等小學,那小一班主任曾當著你面,對慈禧評價你說「成績上,你兒子跟人可沒有一份競爭心」,從學業到事業30多年時間,仍然如此。你這半生一點都不算出人頭地,甚至小成就也稱不上。但肯定的說,大學時遇上的,以至中、小學遇上過的人,卻是你這前半生擁有的福氣。
有些人相識10多到30多年,竟仍能保持著那份友誼:有些曾討厭你,長大了竟成了聊得來的人;有些人本來沒什麼交集,但畢業後竟熟絡了。
或許你也沒想到,以你個性跟際遇,在香港在校外一向不易結交新朋友,但竟在台灣的大學被一對日後成夫妻的學弟妹搭訕後變熟人,練個壘球又有學妹來搭訕,或者同學跟朋友又帶來他們朋友來相識;甚至,在無名小站以至船上也能交到新朋友。
你不會知道你曾只是爽快過請客,不久將來竟帶來回報;甚至有中學同學在你低潮時扶你一把,銘記於心外,不敢讓錢銀利益沾上這交情上多加的恩情。以上,是你的性格跟選擇使然。
但不要以為你手上擁有的種種,理所當然的認為會一直擁有。就如手握幼沙,以為自己一直握緊,卻漸漸才發現擁有的不斷在隙縫中流走。就如人生巴士上,蠻多坐了廿多年的人竟在近兩三年忽然下了車,還事後才發現;從小易於激發、但只對自己的鬥心,在24歲時突然消失了,也差點在大學唸不下去;到近一兩年,連寫東西也越來越力不從心,總到不了沸騰點也沒思緒寫什麼。從心儀多時的三灣離職以後,再次進入也走不出這迷惘期。
要做的,或許應事先思考,如何及早在人生另一階段前,重新拼湊自己。
對,你有時候會想,當初18歲便去台灣讀書(也不是選中文系)的話,所遇到的人事物必定是另一回事。
或者,當初重考會考成績能夠再好一點的話會是如何?不過,我也沒法給予到一個答案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