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來不太排斥合拍片,比較北方人拍的電影,口味跟市場都是對準北方市場而言,由香港導演執導的,或多或少都保留著港產片味道跟風格。看著香港電視台為這電影宣傳專訪陳可辛導演,一些片段跟訪問內容引起了看這電影的欲望。
雖說這合拍片原是春節檔上映,也相信是更為著今年奧運而拍,也可說是要帶起一種民族情緒來為一眾運動員壯行。但一場全球性疫情,奧運延期一年,這電影也差點成為炮灰的電影,可說是諷刺。
說到諷刺,這電影戲裡戲外,亦暗暗帶著一絲絲諷刺。
但說了一堆廢話,還是買票看了。看中的,是運動片中不可或缺的熱血跟激情(甚至是煽情)元素。看看<KANO>、<點五步>甚至是<一球成名(Goal! The Dream Begins)>,這類電影少了這調味,單單看他們如何刻苦練習實在淡而無味。而陳導說故事的技巧,從電視台訪問也好,電影裡如何舖排情節也好,總能完整地娓娓道來郎平跟排球隊一路走來的歷程,加上不時安插一點點輕鬆情節,加上練習跟比賽中的熱血激情,「這道菜」感覺上四平八穩,節奏更沒有一點拖泥帶水。
當中的甜酸苦辣都有了,但最有味道的,是找上整隊女排本尊來拍。沒有人更沒有演員能真正了解、經歷過近幾年女排的風風雨雨,背後的辛酸、彼此相識相知也只有她們本人有最確實的感受。用演的是可以,但從螢幕裡看到的女排是帶出其真感情來收錄在鏡頭與情節之中。當找上鞏俐演郎平,其模仿後者的功夫令人信服跟代入到鞏俐就是郎平時(當然也是票房保証),一眾女排演回自己,更並非以客串方式來主演這戲,著實為這電影生色也加分不少。
黃渤將陳忠和的角色演得亦莊亦諧也讓我有點感到驚喜:在大賽場上指揮與觀察比賽的「台型」,他那肢體動作帶有說服力他就是「陳教練」;跟鞏俐以至眾女排對戲,做回一點他那喜劇風格,這綠葉角色算是稱職。只是,陳教頭本人卻不喜歡將自己的角色過於丑化,戲組可能始料未及吧。
在錯過了燃起民族情緒的時機看這片,在平常時間跟心情看女排40多年一路走來的歷史,就算一直以來都不是女排球迷,看這電影實在有滿足感。